中新社上海12月13日電 題:首個國家公祭日的上海:銘記歷史警示未來
  中新社記者 許婧
  2014年12月13日,是首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。儘管77年前淞滬抗戰的硝煙已經散去,但遭遇過“十月初三慘案”,同樣因日軍燒殺搶掠死傷無數的上海,在這個特殊日子里,用實物、文字、圖片提醒著這段“不能被遺忘的歷史”。
  緩緩飄落的樹葉像思念,冬日里吐露芬芳的梅花表達著堅強。一大早,上海市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公祭活動在金山衛舉行。
  社會各界代表向金山遇難同胞紀念雕像敬獻了花圈,青少年學生向金山遇難同胞名錄牆獻上菊花。隨著“十月初三慘案”幸存者代表和少年兒童在展示館紀念廣場撞響警示鐘,一群和平鴿從城牆上飛向遠方,提醒世人銘記歷史,珍視和平,警示未來。
  1937年8月13日,淞滬戰役爆發,由於中國軍隊的頑強抵抗,日軍損失慘重。為從右翼威脅淞滬戰場的中國軍隊,日軍選擇從防務薄弱的金山衛登陸,隨後對城內手無寸鐵的老百姓大肆屠殺,製造了“十月初三慘案”。據史料記載,金山衛地區被日軍殘殺的百姓共有1015人,被燒毀民房3059間。金山全縣被殺害2933人,被燒毀民房2.6萬多間。
  籌建已久的上海金山衛抗戰遺址同日正式對公眾開放,從民間收集來的史料、實物靜靜陳述著日軍侵華的罪證。
  恰逢周末,公祭日當天的上海國家公祭日主題展迎來無數參觀者。200件申城市民收藏的抗戰主題藏品詳述了14年抗戰史。展覽現場,由蠟燭、火把圍繞的南京大屠殺死難者人數“30萬”的數字讓人唏噓不已。
  86歲的李老先生被現場的展品喚醒了對1937年那場殺戮的慘痛記憶。“我當時9歲,聽到機槍響,後來知道是日本人用機槍在掃射,日本人燒了村子里48間房,3個老太太,都70歲以上,全部被殺光”,老先生用並不高亢的聲音說,日本侵華的那段歷史“每個有良知的中國人都應該記住”。
  “史鑒警鐘,國殤家痛學子銘記;礪砥前行,國夢家聲青年勇擔”,在百年名校復旦大學的五個學生書院、生活園區里,這樣的橫幅頗為醒目,校園裡氛圍肅穆而莊重。
  復旦大學校園網上,也特意刊出“國家公祭日,為了不能忘記的歷史”、“那些你所不熟悉的南京大屠殺文藝作品”、“各國如何祭奠英烈”等系列文章。“95後”大學生王雪說,這些文章讓她理解了國家設立國家公祭日的重要意義,“這段民族之殤,應該銘記”。
  華東理工大學官方微信與微博上發起“祭奠亡靈,祈禱和平——為南京大屠殺死難者點蠟燭”網上主題活動中,眾多師生在“祭奠亡靈,祈禱和平“的話題貼下或留言,或評論,併為死難者點上一支蠟燭,寄托哀思。
  上海師範大學人文學院院長、中國慰安婦研究專家蘇智良十多年前便呼籲設立國家公祭儀式,今日終看到其實現,“以人類尊嚴和世界和平名義舉行的國家公祭儀式總體上十分不錯,與國際慣例接軌,莊嚴而不低沉”。
  “接下來要做的是關愛幸存者,他們不僅僅是歷史的證人,還是有心理創傷的弱勢群體,要做的事還有很多”,蘇智良說。(完)  (原標題:首個國家公祭日的上海:銘記歷史警示未來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md41mdthz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